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关于银川的美

2017/11/8 16:36:57      点击: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与任何可以追溯历史的城市一样,银川也有着鲜明的文化符号。而世人的解读总是从对文化符号的想象开始,只不过这种想象中几分真、几分假,就唯有眼见为实。现代媒体乐于把银川定位成一座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回族城市,然而当旅行者亲临实地时,总会彷徨迷惑,众多其他历史遗存的解释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而人类活动真正在银川留下的印迹要比那些历史曲折的遗存更加久远。为了重新审视这些标签,作为银川本地人的我,又在暑期的尾巴上故地重游。
  清晨,在一碗畅快的西北牛肉拉面之后,我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前往贺兰山岩画景区。立秋后的银川雨水充沛,虽然处处绿意但是不可阻挡的寒意阵阵袭来。穿过习习微风的笔直公路的尽头就是贺兰山。小时候沿山公路的两旁尽是荒滩戈壁,如今经过一代人退牧还林的生态保护努力,让我儿时记忆中的黄色变为青葱,一眼望去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紫外线透过重重的云层才让雾气弥漫,空气中的青草香气,对于都市人来说是治愈良方,你甚至能感受到所有人都在努力地呼吸。所有远古壁画都藏匿于沟口。在景区漫步时,我头一次发现这里还是两座明代烽火台遗址的保存地,600 年后的今天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岩画、烽火台以及景区内的韩美林艺术馆构成的对话像一出奇妙的编年史,不同时代的人类都努力留下线索。当然自然的力量也不甘示弱,除了文化遗存,整个贺兰山也生活着 2 万多只野生的岩羊,这些峭壁上的灰色精灵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猛一下就会突然出现在离你很近的地方。
  贺兰山岩画出现的早期原始部落男女,头像面部出现的羚羊形象,均被认为是早期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
在简短游览了博物馆后,需要乘景区内电动车载至沟口,下车步行约 5 分钟后一幅幅岩画就出现在眼前。远古人类文明起源之时的图像满载着信息,有交配、祭祀、繁衍、战争、宗教、信仰等各种各样的记录,以神秘的曲线解放当代人对远古的想象。有的记录两军交战后部落之间的投降协议和财产归属,早期的契约精神已经在远古人类社会中使用;有的则记录山川日月的崇拜和阴阳之间的逻辑关系。新疆龟兹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是早期阴阳和生殖崇拜的具体刻画,可是岩画中的男女面具符号会不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阴阳的起源?这很难讲,所以我说充满想象;太阳神岩画的位置处于所有岩画中的高地,原始社会时期对于太阳的崇拜已经说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虽然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但是太阳在远古人解释世界的体系中仍是至高无上的,并通过高度来建构了人和神的关系,这是早期等级制度的建立,甚至延续应用至中国近代。
银川市韩美林艺术馆,与贺兰山岩画坐落于同一景区内。
  刚刚还沉浸在对于远古的思考中,一座现代风格的美术馆就出现在面前。韩美林艺术馆是银川市政府专门为艺术家韩美林修建,目前全国有 3 座,分别设立在北京、杭州、银川。艺术馆的几何构图以贺兰山为背景,外墙全部使用贺兰山开采的石材,空间扭转灵动、交通动线明确。馆中从书法和工艺美术等方面展示了韩美林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韩美林在自述中也坦言贺兰山岩画这种远古的艺术用最朴实、粗犷的方式让他对书法和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此,便能理解为何在北京和杭州之外的第三间韩美林艺术馆会在贺兰山脚下。
贺兰山脚下的文物古迹众多,说起来岩画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后期的西夏文字。除此之外,人像面部图案的羚羊形象更是和后期在这里崛起的西夏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鲜卑羌族是西夏拓跋氏族的先民,这个族群一直以来都把羚羊作为信仰图腾,所以雕刻岩画的远古人类和西夏民族有可能是血缘上的传承,也有可能是文化的传播。
  离开岩画景区沿着贺兰山公路向南行进大约 40 分钟就可以到达西夏王陵。20 世纪的 100 项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就有西夏王陵一席之地。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墓和这个国度一样,是一团解不开的谜,没有正史的记载,文字也不同于汉族,除了信仰佛教外,人们对其知之甚少。银川空调维修小编说在近现代,西夏文字才从甘肃武威的凉州碑记揭秘(西夏时期这里是国土边界),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让历史画面愈显清晰。这种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羌语支,借鉴了大量的汉语字体。从语系的类属结合历史来判断,西夏时期与宋朝建立了深厚的文化关系。这一点也完全反映在建筑规制上,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生,我常能见到学术界拿西夏王陵和同时期的宋代巩陵做对比,结合甘肃敦煌的西夏时期壁画,可以判断西夏王陵建立的规制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制度,不同的是陵墓全部建于地上,且主陵建筑在中轴线西偏南 15 度的位置。墓道用鱼骨葬法,地宫虽不开放但和汉地帝王陵墓形制相当。
西夏王陵2号陵墓,学术界对2号墓主的身份也没有多大争议,一般认为是太宗李德明的嘉陵。
西夏王陵内 9 座帝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成北斗七星排列,还有大量的陪葬墓全部都是按照古代天文认知的星象来排列。以出土的大量佛经佛像为据,大夏国以汉族礼法作为主体,以佛教作为国家信仰,又和邻国的吐蕃、高昌回鹘建立了联系,跨地域文化的交融使得其工艺美术先进,绘画技法高超,雕刻精美。
  现留存至今的除了西夏时期的文字,其他的就是建筑了。事实上宁夏境内的西夏建筑遗存众多,拜寺口的双塔、宏佛塔、承天寺塔、海宝塔均是西夏时期修建的佛教建筑。西夏王陵的主陵建筑均是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出土的加频陵迦、鎏金铜牛都是国宝级文物,他们均存放于西夏博物馆内,来到王陵参观,博物馆是必去之处。西夏王陵背靠贺兰山,矗立在戈壁上,我参观结束时正值夕阳西下,光刺透云层,一半燃烧云霞,一半染红王陵,壮阔也苍凉。
  再往后的历史记载,便是成吉思汗毁灭了西夏文明,而今天宁夏成为穆斯林聚居区要追溯到元朝,忽必烈东征曾带来大量中东地区的工匠、学者、士兵,同时期管理西北地区的忽必烈三子安西王改信伊斯兰教,从而奠定了今天西北多回族的人口格局。清真寺是回族聚居区中必不可少的宗教场所。现代人印象中的清真寺十有八九都是穹顶和宣礼塔,不过穆斯林早在宋代末期就已经分布在该区域,建筑自然也受到中国传统形式的影响。
纳家户清真寺的大殿内部景象,用色大胆古朴,为了扩大大殿内部的使用面积,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勾连搭的建筑方法。
纳家户清真寺是一座颠覆泛伊斯兰风格标签的建筑。也许在银川,最有名的是南关清真大寺,但若是想了解原真的地域文化,纳家户更有看点。中国伊斯兰教源远流长,早期来华的回族先民定居于今广州泉州一带,经过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唐长安的西市(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鼓楼回民街)已近成为藩客的聚居地,宋代延续海上通路的建设,加速了地域之间人口的移动和交融,元代忽必烈东征扩大版图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穆斯林定居西北,并进行了政策上的通婚,几乎在这个时代整个回族形成并完成了国家到民族的文化认同,这就是回族的早期形成。据《陕西通志》记载:元初,贵族瞻思丁· 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该寺初建匾文(已佚)曰:“吾家弃秦移居西夏”。
纳家户清真寺的中式牌楼入口,还有连廊勾错的传统建筑场景。
  现纳姓回民是明代由陕西移居纳家户的,这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族性回族传统社区。明代时他们因躲避战乱而在银川郊区安家,其间又历经了几次从宁夏到陕西再回到宁夏的迁徙,最终才选定在今天的纳家户定居。这里的水土风貌,非常符合古代风水选址所崇尚的地理地貌——发达的黄河支系使得这里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末民初之时这里已经是西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凡是内蒙古和甘肃的皮毛、煤炭都要经过纳家户进出,商业的兴盛让这些穆斯林筹集资金修建了今天的纳家户清真寺。
  纳家户清真寺建筑形式特殊,并非今天常见的阿拉伯式风格,那是舶来品,并非本地文化的延续。纳家户清真寺是一座传统中式的古建筑,照壁、门楼、大殿按顺序在轴线上排列,既是建筑美学体现也是响应宗教精神的安排。照壁的题材为中国传统题材,其上用中国书法的笔锋篆写阿拉伯文,雕刻的工艺流派应属于河州砖雕的传承脉络。入口的过洞式门楼是一座三层汉式木体楼阁,邦克楼左右依附。大殿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勾连搭形式,由四座五尖歇山脊连接三座卷棚脊组成大殿顶盖,最大可容纳 1000 人同时礼拜。大殿内部颜色鲜艳丰富,结构上多使用悬链吊柱节省出了更大的空间,也消除了很多视线上的阻挡,让每一位教民在虔诚地完成仪式时都可以看到教龛。
  纳家户清真寺大殿的前厅,这是卷棚下的入口,同时还为教民换鞋提供了空间。此图为主麻日聚礼结束后散去的景象。